货币替代的货币政策(替代货币政策:货币演进的方向)?

97
okx
在1969年3月,V.K. Chelly在《美国经济评论》上首次提出了"货币替代"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后,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所取代,人们普遍认为浮动汇率制度有助于一个国家维持货币主权,能够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因此,传统理论认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总是趋向平衡,不存在两国之间货币的净流动,也无需干预市场来保持币值。然而,麦尔斯(Mare A. Miles,1978)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传统理论只关注货币供给方面对国家之间的传递影响,而忽视了货币替代现象对货币需求方面的国际联系,所以即使在完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内居民对本外币的相对需求变化也会改变国内的货币总量,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使该国货币政策受到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制约。因此,浮动汇率制度会导致两国货币在供给方面是完全不可替代的,这一前提是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保持完全独立性的重要前提。但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这一前提显然是难以成立的。外国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导致该国居民和企业对本外币的相对需求变化,调整持有的现金余额的币种结构和数量,进而导致货币的跨国流动,使得该国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琼斯(Douglas H. Jones,1985)认为,在开放的经济中,如果两国私人部门都将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视为生产货币服务的可替代投入,那么持有一种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对另一种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货币的跨国流动,削弱了该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罗杰斯(John H. Rogers,1990)研究了货币替代条件下外国通货膨胀率较高对本币的实际需求、本币流通速度以及对该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他认为外币实际余额的初始存量和对外币余额的需求弹性是形成该国经济对浮动汇率制度"隔绝效应"的两个主要变量。此外,Bergstrand和Bundt(1990)运用了协整的实证方法,分析了货币替代对美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替代是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重要因素。麦尔斯(Main A. Miles,1978)建立了一个开放经济的双边模型,并作出以下假设:存在对称性的货币替代现象;两国货币之间可以完全自由兑换,资本市场也完全开放;世界范围内货币需求和供给总是平衡的;两国的利率水平是人们持有本外币余额的相对机会成本;价格浮动是弹性的,不考虑时滞。根据这些假设,证明了在货币自由兑换和浮动汇率制度的条件下,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因共同的货币替代原因而导致两国的货币跨国流动。货币替代使各国货币政策之间产生高度相关性,同时也降低了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欧易

欧易(OKX)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

进群交流|欧易官网